国六b排放标准的推行,使得汽车制造商和购车者面临不同局面。企业们如释重负,然而众多消费者却感到困惑。这中间究竟有何复杂关系?
排放标准早有定论
国六b的执行时间早已确定。部分车企虽然将车辆标注为符合国六b标准进行销售,但实际上并未完全达到这一标准,处于国六a与国六b的交界地带,尤其是RDE试验方面。这好比是制定了规则,却有一些车企在试探规则边缘。此前规定2023年7月1日前只需提供检测报告,这种做法导致了不少问题。在上海的一家4S店,销售人员在介绍车辆时宣称其为国六b,消费者很难判断其真实达标情况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国六b非RDE车型的库存问题逐渐显现。崔东树透露,二月时库存量大约有200万辆,但经过车企的积极努力去库存,如今库存量已减少至不足100万辆。这一库存数据的转变,正是车企辛勤付出的成果。在广州的汽车生产企业,他们加班加点,不断优化生产线,改进车辆,力求达到标准。
缓冲期的利好
相关部门将缓冲期延长至半年,这对汽车制造商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。这相当于为车企提供了休息和调整的空间。车企能够更合理地处理库存,降低损失。以一家合资车企为例,原本面临大量库存资金积压的问题,现在能够更有效地制定销售计划。市场也将因这缓冲期而更加平稳过渡。上半年出现的恐慌性降价现象将不再重现,库存促销将更加有针对性。在北京的汽车市场,上半年降价混乱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。
即便有过渡时间,仍需处理数十万库存。这对汽车行业整体构成了一定压力。车企必须积极应对,绝不能有所松懈。
消费者持币观望
三月期间,价格下调风潮盛行,众多消费者却选择持币等待。我与不少消费者交谈过,他们普遍认为价格波动不定,渴望看到更多的降价。例如,李先生这样的消费者便期望看到几千元的额外降价。据汽车流通协会提供的数据,3月份的到店客流显著上升,但实际成交量却有所下滑,原因在于消费者的观望心态,未能实现预期的促销效果。在深圳的4S店,销售人员原本预期降价会带来热销,然而结果却与预期相反。
消费者看来,价格并非唯一考量。此外,不少降价活动都有额外要求。比如,某些地区购车需额外缴纳保证金,或是限制车辆转籍,或是需提供本地社保等。以武汉为例,若不满足这些条件,消费者就只能按原价购车,这让他们感到十分不满。
购车应理性
消费者在下半年购车需保持理智。需关注后续的花销。以一辆价格低廉且受众较少的车型为例,虽然购车时能省下几千元,但后续的油费和保养维修费用却相当高昂,长期来看并不划算。购车时不能仅关注车企公布的购车价格。小周在购车时只关注价格,结果车辆频繁出现问题,维修费用高昂。
车企不能随意宰割消费者,然而消费者也不能一味追求低价格,需全面考量。成都的车市中,倡导理性购车的理念亟需加强宣传。
服务提升体验
汽车制造商在价格之外,还能在服务上多下功夫。比如,售后服务和保险服务是关键点。一些车企推出购车赠送免费保养几年的优惠,这相当吸引人。此外,举办车友俱乐部活动等贴近消费者的举措,也能增强消费者的归属感。有的车企经常组织自驾游等活动,以此来提高车主的满意度。在这方面,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
汽车市场现状要求企业兼顾自身与消费者的利益。企业一方面要努力消化库存,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服务质量。消费者在购车时需保持理智。对此,大家有何看法?你们计划在下半年购车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