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手段,它对经济稳定颇为重要。这些年来,积极的财政政策究竟是怎样持续发挥效力的,又是怎样借此稳定宏观经济的?我们来深入探讨一番。
合理安排赤字与支出规模
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合理安排赤字规模,通过这种方式维持支出力度。在2012年到2022年期间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2.6万亿元上涨至26.1万亿元。这么大规模的资金投入,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民生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坚实保障。增加的支出被用在基础设施建设、民生项目等众多领域,拉动了经济增长。
2024年财政会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,还会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调入资金,通过这些操作确保总支出规模有所增加,这一举措能更好地拉动国内需求,能促进经济循环,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支撑。
结合制度和阶段性减税降费
这些年实施了减税降费政策,它是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相结合产生的,制度性安排致力于深化税制改革,优化税种设置之类的举措就属于制度性安排,阶段性政策会根据当下经济状况调节税收,这种结合对长远发展有利,还能应对短期经济变化。
许多小型微利企业因减税降费得到好处,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下,它们减轻了负担,有了更多资金,这些资金被用于投入研发,也被用于扩大生产,进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,企业发展起来后,带动了就业,还激发了经济活力。
专项债券带动投资
专项债券是宏观调控时重要的财政手段,它也是地方发展中重要的财政手段。2023年安排了新增专项债券3.8万亿元,相比2022年增加了1500亿元。这些资金会依照各地情况,向经济大省倾斜,也会向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,并且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。
有一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,因有专项债券资金支持,故而能顺利建设。新的交通设施出现,城市交通状况得以改善。这吸引了更多企业入驻,进而拉动了当地的投资与消费,最终促进了经济发展。
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
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,政府投资有引导作用,它是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有效办法。在经济遇到挑战的时候,政府投资能带动全社会投资,从而稳定经济。政府对新兴产业投资,可引导社会资本跟着投入,借此促进产业发展。
政府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这使地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,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。同时,政府通过政策激励的办法,鼓励企业增加投资,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投资氛围。
强化转移支付保障
2024年,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,增加了均衡性转移支付,并且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,通过这种方式保障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需求。某贫困地区得到转移支付资金后,加大了教育投入,也加大了医疗投入,从而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,还提升了当地的教育医疗水平。
强化了资金保障,提升了地方公共服务的能力,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,让不同地区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,最终实现了共同繁荣。
支持重点领域发展
财政政策着重支持科技创新、制造业等领域,为支持科技创新,财政部门全力保障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,某重大科研项目在财政资金支持下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,进而推动了产业升级。
财政针对中小企业实施了数字化转型试点,还出台了优惠政策,用这些来支持研发工作,并且落实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,鼓励企业进行创新,中小企业竞争力因此得到提升,这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,进而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。
你认为未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稳定宏观经济这方面,还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?要是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,欢迎点赞并且分享!